2013年7月13日 星期六

Re: [請益] 台灣電影跟韓國電影的差距有多少

 作者  hide1213xj (破壞 無謀 創造)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看板  movie
 標題  Re: [請益] 台灣電影跟韓國電影的差距有多少
 時間  Sat Jul 13 18:02:34 2013
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
找到一篇講韓國電影市場的文章
(文長)

韓國電影市場現況
選擇韓國電影市場作為與台灣電影市場比較,是因為彼此之間有太多類似的
背景,兩者在二十世紀初都同樣有被日本殖民的歷史 (台灣被統治 50 年;南韓
被統治 36 年),同樣都是在美國的影響之下,由威權獨裁體制轉化為民主政體
兩者都面臨敵對的軍事威脅 (台灣 v.s.中國;南韓 v.s.北韓 ),並且目前仍然是互
相挑戰的政治實體。兩者經濟發展,在土地、資源、人口 (台灣 2,300 萬人;南
韓 4,600 萬人) 都相差不大的背景下電子產業起飛和國民所得大幅成長都在八
O年代,產業結構雖然不同,台灣以中小企業居多,而韓國以大企業為骨幹,但
是經濟成長率在八O年代並無分軒輊。經歷了 1997 亞洲金融風暴之後,兩者開
始出現差距:台灣雖然安全渡過金融危機,但是政治紛擾卻讓外資收手、各產業
成長趨緩;韓國選擇一次打消金融呆帳,卻是卻越挫越勇,在倒掉 17 家國內大
企業之後發憤雪恥,在 IT 電子業、寬頻娛樂和影視工業上突飛猛進。特別是電
影工業,台灣在輔導金制度下奄奄一息,而韓國從 1998 年以後一飛沖天,現在
對亞洲娛樂的影響力甚且超過日本及香港。



為了要說明這六年來韓國電影的蛻變過程,有必要回顧 1998 年的情況。毫
無疑問地,1998~99 年為韓國娛樂電影大躍進的一年,從票房統計紀錄,能更清
楚了解這一爆炸現象。首先,將票房成績說明如下(以下所列數據均以漢城觀眾
為準):

第一名《魚》(Swiri,244 萬人,Swiri 為韓文英譯,是韓國特有魚類)
第二名《神鬼傳奇》(The Mummy,89 萬人)
第三名《加油站打劫事件》(金相辰導演,97 萬人)
第四名《駭客任務》(the Matrix,89 萬人)
第五名《靈異第六感》(Sixth Sense,87 萬人)
第六名《泰山》(82 萬人)
第七名《Tell Me Something (張允賢導演,75 萬人)
資料來源:「九O年代的韓國電影」

「電影欣賞」雜誌第 102 期 / 曾素秋

其中《魚》、《加油站打劫事件》、《Tell Me Something》是韓國國產娛樂片,
這三部片賣座和當年好萊塢進口強片不相上下,再加上《不留情面》以及《怪獸
龍》兩部,1999 年在漢城票房紀錄破 50 萬名以上的韓國電影有五部之多,而《魚》
一片全國賣座累計更超過了 620 萬人次,以 350 萬美金製作的大成本,卻創造出
十倍的回收。相對照過去十年,漢城上映票房 50 萬名以上的韓國電影還不到十
部,在 1998~99 一年之內出現大量觀眾支持,這現象在韓國影史上從未出現過。
但是這現象並非突如其來,而是醞釀了十年的生聚教訓。

回顧八O年代以來韓國電影的發展,並沒有像台灣「藝術電影」一枝獨秀的
傳統,而是以商業體制為主流,「藝術電影」和紀錄片為輔。當「台灣新電影」
風風火火引領風潮,楊德昌、侯孝賢揚名海外影展的時候,韓國沒有出現任何一
個國際知名的大師。而且剛好相反,韓國電影圈面臨內憂外患的狀況。八O年代
韓國政治動盪不安,大統領朴正熙遭暗殺之後,掌握政權的仍然是與過去相同的
軍事政府,在掌控著電影的發展。而在舉辦 1988 年漢城奧運後,韓國社會逐漸
無法抵抗開放的壓力,美國直接輸入的電影開始侵入韓國。與台灣相比,情況更
為糟糕,他們既缺乏大師,更沒有輔導金。當時較為突出的三位導演:《七秀與
萬壽》的朴光洙、《成功時代》的張善宇、《搞笑人》的李明世,拍攝的也是商業
娛樂片,雖然也號稱「韓國新浪潮」,但是在美國影片大軍壓境之下,只能說勉
強在韓國電影市場佔有一席之地,在國際影壇上也並沒有太高知名度。這種狀況
一直持續到九O年代:

即便到九O年代中期,韓國電影的國內市場佔有率仍不高,1993 年為
15.9 %,1994 年為 20.5%,1995 年為 20.9%。當時電影市場景氣低迷,電
影界也瀰漫著一股危機意識,悲觀言論四起,不少電影界人士認為,電影
市場長期萎靡不振,將會步上南美之後塵,或許韓國電影工業亦將從此消
失。

「九O年代的韓國電影」
『電影欣賞』雜誌第 102 期 / 曾素秋

好萊塢挾其發行優勢,壟斷了韓國電影市場 50%以上,香港及歐洲又瓜分了
剩下 30%,再加上日本電影進口,韓國電影國片佔有率持續低迷,如韓國人自言:
面臨陷於生死存亡之秋。而這段期間,正值南韓要加入 WTO,南韓與美國持續
進行貿易協商,雙方達成協議:「韓國電影在國內市場佔有率必須超過 40 %,否
則韓國將完全開放電影市場。」1997 年金融風暴剛過,大企業投資電影紛紛收
手,當年韓國市場佔有率不到 20 %,消息傳出,群情嘩然。

緊接著在 1998 年 12 月漢城就發生了「光頭事件」:在韓國電影人大團結之
下,不分獨立製片或商業電影,從製片、導演、編劇、演員、剪接、音效、技術
人員、片商、工會……集結了上千人走上漢城街頭示威,許多導演頭上綁著白布
條,演員舉著自己的放大黑白遺照上街遊行,表示「韓國片已死」,要求政府能
夠限制外來電影數量;韓國電影院在沒有映演一定數目比例的本國產電影之前,
不能夠上映外國電影。包括:現任南韓文化部長李昌東、以及「青龍賞」(相當
於台灣金馬獎) 歷屆影帝、導演、南韓電影協會主席金東虎 (同時也是「釜山影
展」主席) 以六十多歲將近七十高齡,集體聚集在示威現場剃光頭抗議。第一位
剃光頭的導演林權澤 (1987 年執導「替身」一片,讓姜受延榮登威尼斯影展影后)
事後回憶,當時他們電影工作者是抱著必死的決心,要求南韓政府正視這個問題:

剃光头在韓國是一件很严重的事情,比剃光头更严重的就是自焚了。我
们为了韓國電影的存在而剃光头发,让大家都知道这是一件非常严重的事
情,为了電影我们甚至可以去死。我们不是在开玩笑。
資料来源:「 林权泽導演訪談錄」北京新京报 / 2003-11-18


當年南韓本土電影数量不足,而同時美國已經占領了韓國 70 % ~ 80 % 的電
影市場,很多影片代理商和戲院為了票房利益,都希望能夠只上映好莱塢電影,
南韓政府從 1970 年制定了「配額制」(Screen Quota),規定「電影院在一年内必
須上映滿 148 天本國電影,違反者必須遭受法律制裁」這項規定即將面臨取消,
同时韓國的經濟部為了向美國要求更好的貿易條件,也對文化部施壓,要求廢止
「配額制」(Screen Quota)。

南韓電影圈的這項抗議行動,適時的得到國際聲援,法國官方正式表態支
持,讓韓國政府及時收手,與美國重新談判。協調結果仍是:如果 1999 年當年
的票房紀錄無法超過 40%,那麼也將意味著在好萊塢電影配額的協商中,韓國
必須無條件的讓步。在這種氣氛下,南韓電影圈結一致抵禦外侮,努力拍出好看
的電影,在國內觀眾民族意識高漲、全力支持國片之下,1999 年,南韓國產電
影市場佔有率剛好突破標準,達到 40.2 %。

此後「配額制」(Screen Quota) 一直維持至今。在 1999 年的高峰之後,韓國
電影 2000~2001 年市場佔有率就始終保持在 38 ~ 39 % 上下,2002、2003 年甚
至衝高到了 50 % 和 48 % 的水準。對比世界其他國家的國產電影市場佔有率的
情況,韓國電影可說創下了歷史的新高,例如:1998 年日本國產電影只佔了 30.2
%、法國佔 27.4 %、英國佔 14 %、德國佔 9.5 %,可以說除了美國電影之外,其
他所有國家的本國電影市場佔有率都在逐漸縮小,唯獨韓國電影一枝獨秀,而且
產能持續不斷攀升。換句話說,韓國電影已經慢慢真正獲得了韓國本地觀眾的喜
好。根據最近 (2004.06) 的票房統計資料,韓國影史上賣座前十名,有八部是本
國片,好萊塢入榜的只有兩部:
表 1: 韓國影史賣座前十名排行榜
(片名依照台灣發片翻譯)

排行    影片名稱        國家    年份    觀眾人數 (萬)
1       太極旗 –       韓國    2004    1,150
2       實尾島風雲 )    韓國    2003    1,110
3       朋友            韓國    2001    820
4       魚 (Swiri)      韓國    1999    620
5       魔戒 3 –       美國    2003    600
6       共同警戒區      韓國    2000    580
7       總統要出嫁      韓國    2001    570
8       殺人回憶        韓國    2003    520
9       家族光榮        韓國    2002    510
10      魔戒 2 –       美國    2000    510

資料来源:『新聞週刊 Newsweek』 日文版 /. 2004-06-09

從 1999 年導演姜帝圭執導的諜報動作片《魚》創下全韓 620 萬人票房開始,
韓國國片票房就扶搖直上。即使是 1999 年創下全球影史賣座紀錄的《鐵達尼
號》,在韓國都打不過《魚》,令好萊塢片商驚訝不已。隔年《魚》的票房紀錄很
快就被導演郭東澤的黑幫情義電影《朋友》打破,該片創下全國 820 萬觀眾(票
房折合為 14 億 7000 多萬台幣),之後韓國片年年刷新紀錄,到了 2004 年,看過
《太極旗 – 生死兄弟 (Taegukgi)》(台灣譯名) 的韓國觀眾已經超過了一千一百
萬人,佔全國總人口數的四分之一。現在,韓國人已經可以驕傲的說︰

「 銀幕配額制度已形同虛設,因為每年最賣座的都是韓國片。」
姜太榛 / 韓國製片協會暨戲院協會主席 / 2003

從產值上來看,2003 年韓國本地票房總額五億八千萬美元 (大約 194 億台
幣),次於日本的十九億三千萬美元,和印度的八億兩千萬美元(註 6)在亞洲市
場排行第三,但是韓片外銷出口卻是亞洲第一。光是台灣地區票房就已經打敗台
 灣本地電影了,僅《我的野蠻女友》、《魚》、《我的老婆是老大》三部片子的台北
票房收入就已經超過台灣國產電影全年營收。

表 2: 台北地區韓國電影賣座前十名排行榜
排行    片名            上映時間        票房(單位:萬元)
1       我的野蠻女友    2002 .06        1,200
2       魚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1999 .11        438
3       我的老婆是老大  2002 .08        400
4       退魔錄          1999 .11        95
5       朋友            2001 .10        94
6       共同警戒區 (JSA)2002 .07        76
7       觸不到的戀人    2001 .11        49
8       殘骸線索        2002 .01        46
9       死亡教室        1999 .09        39
10      靈魔            2001 .05        15
(片名依照台灣發片翻譯)

本研究製表 /
資料来源:「韓國熱,台灣矛盾」
『新台灣周刊』Vol. 327 封面故事 / 文:陳乃菁、張楊乾 / 2002-01-27

除了台灣,香港地區也潰不成軍,很快的也被韓片攻陷。被認為亞洲電影圈
中,最具商業賣相的香港電影,從 1997 年開使沒落之後,韓國電影圈即著手計
劃攻佔香港電影原本所擁有的市場。2001 年風靡台、港、中三地,韓國賣座第
二名,郭在容導演的《我的野蠻女友》,結合日本偶像劇與港式無厘頭喜劇的風
格,賣座驚人,橫掃東南亞各國,成為特別是台灣、香港與中國三地年輕人重要
的流行文化現象。《我》片所帶來一連串的影響,甚至動搖了亞洲傳統男尊女卑
的價值體系。在好萊塢「夢工廠」以 75 萬美元,加上未來票房營收的 4%,買
下《我的野蠻女友》美國重拍版權之後,這股熱烈迴響吸引了『時代雜誌
(Time)』、『新聞週刊 (Newsweek)』分別以專文和封面故事來報導韓國電影興起的
特殊現象。

大部分的研究都認為:韓國電影的成功要歸功於政府的支持,和大企業的投
資。韓國前總統金泳三在 1999 年參考美國各大企業的年收入報表,赫然發現迪
士尼(Disney)集團的收入竟然遠高於國際商業機器 (IBM) 的營收,原來推展
影視工業,竟然比苦心扶植資訊工業要來的划算許多,因此政府除了先前所述的
政策之外,還有計劃、有系統的派遣電影從業人員前往日本和好萊塢受訓取經,
使得韓國電影人才,不論在攝影、電腦動畫特效、製片經理人、美術設計,都有
相當專業的表現。。另一方面,韓國社會對電影教育的尊重,使得電影教育在韓
國變成相當熱門:

近來韓國各大學增加最多的科系為電影、影劇系,高中畢業生中,未
來想報考與藝術相關的在學生中,亦常以電影系作為第一志願,這些經過
苦戰而入學的大學生,在對未來前途不確定下進入電影界展開生存競爭。
另一方面,為了學習電影而出國留學的韓國留學生亦有千名以上散布在世
界各處──紐約、巴黎、莫斯科、北京,幾乎只要有電影學校的都市就能看
到韓國學生的足跡,

「九O年代的韓國電影」
『電影欣賞』雜誌第 102 期曾素秋

這些學電影的人才學成回國後,並不表示就有機會留在電影圈。許多九O年
代進入市場的新人導演,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下,其中絕大多數只留下唯一的處女
作便無疾而終了。但是這些大量進入電影圈的人才,是造成韓國電影復興的重要
因素之一。

到了 2004 年的今天,韓國電影與電視工業已經凌駕全亞洲,取代香港成為
亞洲的好萊塢。而大企業的對電影投資 (如:三星 Samsung、大宇 Daiwu、現代
Hundai、LG……),除了資金投入改善了電影的製作環境,以及幫助戲院硬體設
備的現代化之外,更重要的是企業管理概念的導入,幫助了韓國電影圈接收好萊
塢的片廠制度,以及建立標準作業。由於投資資金龐大 (包括:大宇汽車投注大
筆資金在《魚》與《共同警戒區(JSA)》等動作片),因此所有的創意都必須經過
精準的商業公式計算,電影製作過程就如同高科技公司扁平化組織的經營,必須
兼具迅速與效率。工作過程中,強調各部門專業人才的分工,各領域專業人士的
發言權與導演不相上下,而沒有像台灣導演一人獨大的狀況。

另外,「明星」的建立也是韓國電影成功的因素之一。韓國影視界近五年來
塑造出一個又一個偶像明星,其明星產業包裝與行銷的力量,已經超過了擅長此
類工作的日本藝能界。日本偶像因為長期欠缺賣座與質感俱佳的國際電影包裝,
這幾年在亞洲的地位已經不如韓國,而韓國挾著成功的電影產業將明星體制順勢
外銷,包括:張東健《朋友》、元斌《太極旗– 生死兄弟》、裴勇俊《醜聞》、全
智賢《我的野蠻女友》、沈銀荷《殘骸線索》、李英愛《JSA共同警戒區》、韓
石圭《魚》……,不僅電影賣座,在台港中三地都已成功的奠定巨星基礎。

1999 年才成立的「釜山影展」(Pusan Film Fetival),韓國人自認為是九O年
代電影圈十件大事之一(註 7 ,在影展主席金東虎強勢帶領之下,結合全國上下
心力,以「亞洲電影窗口」自許,不僅主動積極造勢,參展作品數量和水準也年
年精進,舉凡重要大片開鏡 (《H:Murmur》 2002 年大賣的驚悚懸疑片,台灣
譯名《分屍》 也都盡量選在釜山開拍。為了證明韓國比香港更好萊塢,類似《浴
火赤子情》 Backdraft,美國片 1991)這種消防隊題材,香港名導演杜琪峰曾經
嘗試結果失敗的片種,韓國人奮力在釜山完成。釜山市政府為了支持韓片《奪命
警報》的拍攝,動用公權力讓拍攝小組就地燒毀一棟市有大樓建築物。這種拼博
的精神持續五年下來,讓「釜山影展」聲勢逼人,已經有凌駕「東京影展」之上
的樣子,儼然亞洲第一。

分析南韓電影產業興起,既缺乏藝術片傳統,也沒有國際級電影大師,全部
是商業主流,硬碰硬的面對好萊塢;另一方面,新進導演在「獨立製片」的領域
也能獲得影評青睞,在小眾市場生存。研究亞洲電影的學者 Chris Berry 專文直接
稱呼南韓這種電影模式為「Full Service Cinema」模式(註 8 :相較於香港不斷的
有新的商業類型電影出現,或是像台灣、和日本靠少數電影大師獨撐國際影展大
樑,國內票房萎縮的情形;在亞洲只有南韓能有「商業電影」和「藝術電影」併
存的市場體制。也許韓國人覺悟到藝術至上的電影是無法生存的,「拍得好看」
(Well Made) 的電影才真的有價值。在 1998 年之前,從國外念完電影回國的新進
導演想開拍商業電影的仍屈指可數,但現在許多導演卻積極表現出對商業片的野
心。事實上,韓國的影評人對商業娛樂片一向漠視,即使是票房賣座的《魚》也
同樣在影評上被罵到體無完膚。台、港、中三地影評人對韓國電影的評價大多也
是「重量不重質」,認為韓國電影在人文關懷,藝術表現上缺乏深度。然而,韓
國商業片導演根本不去理會影評人,反而花費更多力氣去了解觀眾的反應。幾年
下來,過去拒看韓國電影的年輕觀眾,現在已經成為韓片的忠實擁護者。市場發
展和影評人的觀點背道而馳,觀眾卻對影評人的評論無動於衷。從商業市場成功

之後,接連幾位導演 (例如:金基德、李昌東……)在國際影展頻頻獲獎(註 9),
證明了韓國電影不僅商業賣座,藝術價值也獲得了國際肯定。韓國先花五年時間
在商業電影市場立足,再回過頭來進攻大型國際影展,其成功不僅讓當地影評人
啞口無言,更是教台灣電影圈汗顏。

註 6 『新聞週刊 Newsweek』英文版 / 2004-05-03「Blockbuster Nation --- How
Seoul
beat Hollywood, making Korea an Asian star 」By Mark Russell & George
Wehrfritz,原文如下:The annual receipts of Korean films ($580 million) are
gaining on those of Asia's largest film industries: India ($820 million) and
Japan
($1.93 billion).


註 7:九O年代韓國十大電影事件,由韓國權威電影週刊「Cinema 21」1999 年年終特
輯票選:
(1)韓國電影新浪潮朴光洙、張善宇、李明世導演的登場;
(2)姜佑碩導演設立 Cinema Service 公司,重新整合發行通路;
(3)大企業投資電影的熱潮與衰退;
(4)勞工示威電影《罷工前夕》掀起電影反抗運動;
(5)裴容均導演的《達摩往東的理由》獲盧卡諾影展銀獅獎;
(6)好萊塢電影擁有自行發行權的通路並日漸擴張;
(7)三人三色的作家主義導演:洪常秀、李滄東、李光模嶄露頭角;
(8)有韓國全國民電影之稱的《西便制》首創突破百萬名觀眾的票房紀錄;(9)
新人導演的全盛時期,每年有五名以上受矚目的導演開拍新片;
(10)以亞洲電影窗口自許的釜山影展開幕。
註 8:該詞首次出現在 Chris Berry 專文「Full Service Cinema—The South Korea
Cinema
Success Story (So Far)」2004,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。
註 9:金基德(Kim Ki-Duk) 2004 年刚在「柏林影展」上以獲得银熊奖,他的電影向來以
大膽恣肆著稱,比如《海岸线》和《漂流欲室》。而李昌東則是在 2002 年以《綠
洲》一片抱走第 59 屆「威尼斯影展」最佳導演大獎。

--
※ 發信站: 批踢踢實業坊(ptt.cc)
◆ From: 36.224.227.113
推 sleepyrat:侯孝賢也是拍商業片起家的,蔡明亮甚至是先從電視劇做起  07/13 18:04
推 ambe:感謝提供相關資料參考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07/13 18:06
→ allenmusic:結論韓國有規定戲院需上映國產電影多少百分比 台灣沒有  07/13 18:49
→ qk8121718:其實台灣國片幾乎都有上阿 但是一部比一部難看...        07/13 18:52
噓 JEON:樓樓上結論真好笑 你認為現在實施百分比票房會 ?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07/13 21:58
→ pensees:台灣現在如果實施電影配額 會有一堆亂七八糟的國片沒錯     07/13 22:26
→ pensees:但幾年後好片會愈來愈多 這本來就是必要之惡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07/13 22:27
→ pensees:總不可能天賜神通 一夕之間大家都變成好製片好導演好演員   07/13 22:29
→ pensees:好攝影好剪接好配樂好美術設計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07/13 22:30
推 mindy201:其實從光頭事件可以看出南韓的性格 性格顯現在作為上 臺   07/14 00:53
→ mindy201:灣現在似乎沒辦法走這種比較激進的路線~國家狀況也不好    07/14 00:54
→ mindy201:應該說 政局不穩定~政局不穩 其他也不容易發展啊          07/14 00:55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